薄暮之光

HD中字

主演:Janne Hyytiäinen,Maria Heiskanen,伊尔卡·克伊瓦拉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0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薄暮之光 剧照 NO.1薄暮之光 剧照 NO.2薄暮之光 剧照 NO.3薄暮之光 剧照 NO.4薄暮之光 剧照 NO.5薄暮之光 剧照 NO.6薄暮之光 剧照 NO.13薄暮之光 剧照 NO.14薄暮之光 剧照 NO.15薄暮之光 剧照 NO.16薄暮之光 剧照 NO.17薄暮之光 剧照 NO.18薄暮之光 剧照 NO.19薄暮之光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薄暮之光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社会底层人士考斯迪南(詹·海帝安Janne Hyytiäinen饰)是个不起眼的保安。他的生活和事业都充斥着失败感,如果说他曾经有过一些挣扎的话,也陷于徒劳,因为无穷无尽的孤独和自卑感已经把他牢牢笼罩。他似乎已经被这个世界遗忘了太久。美女米尔雅(玛利亚·海斯卡涅 Maria Järvenhelmi 饰)就这样意外的出现了,被她如此垂青,考斯迪南的人生终于重现亮光。  没料到,米尔雅接近考斯迪南,不过是珠宝店抢劫计划的一部分。可怜的考斯迪南不但默默忍受了一场情感的欺骗,还因此事而入狱。即使保释出狱后,一切都有了重建的希望,噩运却始终不肯离开这个小人物,又一次给他无情的打击。走投无路的考斯迪南,只有期盼着人生能有一丝曙光。浪淘沙麻烦一族阿尔卑斯诊所异度公寓双旗镇刀客复仇行动尸骨工厂天职虎穴群雄性感野兽第二季朱迪猛龙刁拳 海女活死人归来2魔鬼湖执念如影宽屏聊斋之冥婚骚动时节的少女们啊2020拉拉队员都死了我心荡漾黎巴嫩大韩民国百里挑一超能少年第五季邻家女孩(2007)布道家庭第二季乌托邦(美版)小丑穿越苍穹:行者无疆小英雄墨萧与凤行粤语怪盗沙晶圣诞大赢家跳舞吧!大象德里巴斯街上好天气,或者布莱顿海滩又下雨了下辈子我再好好过 新年初梦SP解码游戏爱与慈悲乔·皮克特第二季艾米利亚的孩子圣血西虹市首富弗莱斯曼有麻烦了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天堂的阴影

芬兰第一次让世界刮目相看,还是在1939年被称为大象和蚂蚁之战的苏芬战争,打得刚经历了大清洗、自毁长城的苏军狼狈不堪,纳粹德国因此觉得苏联好欺负。时至今日,芬兰为国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所有保障,教育不仅全部免费,大学生每个月还可领取至少680欧元的津贴、补贴和低息贷款。

与人们“高福利养懒汉”的设想相反,毫无后顾之忧的芬兰人勇于冒险和创新,“高税收、高福利”成为国家竞争力最强大的引擎,科技创新能力和国民幸福指数在全球首屈一指。

有人戏言,生在福利优越、风景如画、政府廉洁的芬兰,等于是中了彩票大奖。芬兰大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Aki Kaurismaki)对此显然有不同的看法。福利制度能让你不至于被饿死,却无法保证你获得尊严和幸福。考里斯马基将镜头对准人间天堂的阴影部分,关注那些失业、无家可归、孤独、自闭的人,那些在屠宰场、垃圾桶、火柴厂、贫民窟挣扎求生的失败者。观众惊讶地发现,原来芬兰也存在歧视、犯罪、人情冷漠和官僚作风。

从26岁开始拍电影,考里斯马基就确立了以干瘪的形式呈现丰富内容的风格,如同电影界的海明威和卡佛,让受够了凌厉的剪切、特效、复杂的情感纠葛等视听轰炸的观众长出了一口气,仿佛在骄阳如火的沙漠痛饮冰啤。这种有个摄象机就可以拍的片子,要想在汗牛充栋的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荣登艺术殿堂,比拍一部《阿凡达》的难度还要大,因为投入少、门槛低,竞争尤为激烈。

《卡秋莎》、《红莓花儿开》的歌词作者、俄罗斯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1943年4月19日在《真理报》发表的诗作《歌》,后来由佚名曲作者谱写成旋律优美、充满沧桑和浪漫气息的《灯光》。《天堂阴影》、《薄暮之光》均选用了质朴动人的《灯光》作插曲,与影片相得益彰。草根出身的考里斯马基,深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1983年的处女作《罪与罚》即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说),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尊重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每一个克制、简洁的镜头都散发着人道主义的高贵气质,此起彼伏的冷幽默更是令人回味无穷。

作为无产阶级三部曲的第一部,《天堂阴影》(1986)的情节发展、人物表演和场景简单到了极致,绝无半句废话,也没有任何电影技巧的卖弄,普通芬兰人的友谊和爱情,与北欧坚硬、干冷的雪原一起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为给领导子女腾出位置,超市收银员遭无理开除(一年内3次因别人的原因下岗);男女主角因穿着寒酸,被高档餐厅拒之门外,只能在路边吃快餐;收垃圾的工友上门借钱,穷得叮当响的父亲,打起了儿子存钱罐的主意。

《火柴厂女工》(1990)可能是考里斯马基作品中最冷酷的一部,在舞会上坐冷板凳的女工,用薪水买了条裙子,父亲一个耳光就扇了过来:“婊子!”在1989年中国和伊拉克的新闻的衬映下,先被男人玩弄、遗弃,再被家庭抛弃的女工,索性买了包耗子药回报这个比北欧冬天还冷的社会。

考里斯马基镜头里的人物大多性格内向、表情呆板,让一些惯于欣赏大喜大悲的观众很不适应,闷得慌。观众能看到的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考里斯马基的冰山艺术,就是通过冷幽默和人物细微的肢体语言,让你感受海水下面的冰山:奇崛、壮丽,美不胜收。

《波西米亚生活》(1992)与狗抢食的艺术家,《列宁格勒牛仔遇见摩西》(1994)被冻死的乐手,《浮云》(1996)的女主角下岗后,受身份、年龄歧视,贷款、就业无着,几乎山穷水尽,《没有过去的男人》(2002)更狠,焊工一下火车就被劫匪打得失去了记忆,伤还没好又被治安员敲竹杠。赫尔辛基最坏和最好的人似乎都聚集在贫民窟,善良的邻居和慈善机构帮助焊工开始了新的生活。福利制度在影片里得到了体现,但导演要强调的是:自助者,天助之。

不动声色的讽刺更有力量:《罪与罚》里的警察,蠢得连屁股下面的凶器也发现不了,凶手投案自首,马上扑过去把人家打倒在地,动物果然凶猛;《薄暮之光》(2006)里性格孤僻的保安詹,不幸中了黑社会的美人计。一个不起眼的细节意味深长:高傲、冷淡,被詹视若珍宝、甘愿相守一生的美人,在黑老大与弟兄们赌牌时,只是一个任劳任怨的奴仆。给傻逼织毛衣没问题,织的过程中感觉到幸福,情何以堪?带有感伤味道的《灯光》,越发衬托出詹内心深处的火热情感,在芬兰的这片天空下,他还没来得及学会抱怨。

放眼世界影坛,惟独考里斯马基能获得电影大师库斯图里卡的赞美:“考里斯马基的电影与这个歇斯底里的时代完全不同。他的人道观点让人难以置信。在技术、数字堆砌的电影之外,的确存在着一个位置,给那些相信生命是个奇迹的人。”

几乎每部电影都捧得国际大奖的考里斯马基,2006年宣布退隐江湖,此后只拍过一个短片。相信他没看过沈从文的小说,但他含糊其词的告别却和《边城》的结尾一样引人遐想: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看电影》10月)

 2 ) 你能看出这是一幅革命者的肖像吗?

《薄暮之光》中有几处场面调度,类似地,都是先从主人公考斯迪南的面部镜头切换至人物群像,然后镜头慢慢向人群推进,像是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在代替主人公,用镜头去端详和审视,镜头运动过程中,观感也从主人公对相关者的视觉印象迫入心理境况。还有几个“半主观镜头”,交代过现场人物关系后,就停留在男主身上,这时,呆板的面部表情不再具有独立存在的基础,静态镜头下是翻滚的情绪状态……然而,在感叹阿基·考里斯马基精湛的技术表现手法的同时,它也只是沦为导演关怀人物的手段,深情却不动神色,或许只有充分地理解芬兰底层社会的生存状态,才有自信用自己的镜头去代替人物视角。吝啬的对话,细微的肢体动作,静物绘画般的构图所呈现出来的平静感,让人感觉这个影像世界张开了双臂静止在原地,随时准备给小保安代表的所谓具有薄弱社会地位的群体以拥抱。这是影片给我传达的人文主义精神,本该乒乒乓乓的珠宝抢劫事件,以及社会对男主人公残忍地心理侵犯和侮辱过程,始终是不悲不喜的视觉传递。导演没有想通过角色个人处境的强化去激起愤怒,反而是在弱化个体象征,悠长地描述芬兰的社会现状:芬兰这个高度发达的北欧国家,差距悬殊的社会结构,为人性留足了变幻空间,歧视,敌意,伤害随时都在打磨一个人,从价值观到行为模式,这样再回想影片开头持伏特加的夜行人,就能更好的理解他们为什么喜欢契诃夫,托尔斯泰多过普希金,为什么他们有强烈的悲剧意识了。本来心怀骄傲感,有未来设想的保安,一直在被动接受来自周围的纠葛,这是发达的福利制度无法解决的问题,从监狱出来后,得到安置,考斯迪南以为可以重新开始,却落入更大的社会困境。
影片人物是一出恢宏悲剧的承受者,所以观看过程一直保持着被压抑状态,但这种状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向上的,从保安考斯迪南的主观镜头可以看出他对自己所经受的,心存疑惑,这种疑惑不需要答案,至少当他拿起水果刀的时候还不需要,影片中仅有的“激烈”镜头隐含着对阴暗人性的反抗,基于的是保安自身对光明的认识和坚持,就像影片的插曲《灯光》,流淌着忧伤中略带浪漫色彩的旋律。导演让镜头结束在这里,受伤斜倚在车轮旁的考斯迪南,眼神开始坚定,像极了一幅革命者的肖像了。

 3 ) 薄暮之光

男主本来是个平凡的保安,被其他同事嘲笑为“娘娘腔”,有着想凭个人努力奋斗,改变处境的“梦想”,自学企业课程,想开保安公司,认为自己目前贫困的生活都只是暂时的。开烤肠店,同为无产者的女性好友,比他更清醒,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说他是又去喝酒了(才会这样说)。男主气得烤肠都扔了。她说的是对的。在阶级固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底层人想“翻身”是很艰难的。当他拿自己的中专文凭去申请贷款,却被骂作废物。

这个无产者女性才是真正爱他、关怀他的,在他最艰难时(失恋、被审判、被打),都是她在身边并帮助。他在狱中,还给他写信。但男主一直都没意识到珍惜这份爱,却轻易迷恋并上了小资女性的当,被骗被利用,“帮”资产阶级男性盗窃珠宝店,被弄丢了工作,被害得坐了牢。男主其实心里知道一切,但因为他“忠诚、感情丰富”,更因为他知道这个女性也是被人摆布的客体,所以并不愿意揭穿和告发骗他的小资女性(以及后面的幕后黑手)。

狱中出来,他还没有对生活失去希望,还想开一家修车厂。住在夜间收容所里,新找了份洗碗的工作,结果遇见那个害他的男人和之前的小资“女友”,又再次害他丢掉工作(因为被举报犯过盗窃罪。)

他只算主体的账,拿刀刺那个策划了一切的男人,却被狠狠打了一顿。他已经被欺负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还好那个无产者女性来到他身边,或许她的真情就是薄暮之光吧。这次男主终于接受她的爱,也把手放在她的手上。

 4 ) 身后的薄暮之光

看评论有人说男主智力存在问题,缺心眼儿,傻乎乎的给人当替罪羊,出狱了还被人收拾。从世俗角度来看,男主肯定是不正常,我也同意他不正常,但这种特殊性,是可以理解并被认可的。

工作时被同事忽视排挤,在公共场所被嘲笑,在开篇每个有他人的场景里男主都处于一种渴望融入,但格格不入的状态,这种难以合群的现状会使一个人极希望会有一个人来拯救自己。当他自认生活已近薄暮之时,女骗子如天使般降临,并主动追求,重新点燃了男主心中的希望,唤醒了他对爱的渴求,女骗子作用于男主要胜似沙漠里的绿洲,自卑的保安无法抵抗“爱”的诱惑,他对骗子的爱,就是基于这种需求,他需要有人爱他,来证明他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shadow。男主没有看透这点,为了从本质上并不存在的爱,充当了抗下了所有罪行的羔羊。

这种错觉到了出狱之后依然存在,因在心里仍为骗子留有一席之地,对爱慕自己的小店女老板视而不见,直到餐厅偶遇骗子二人,并被整丢了工作,这才有了第一次醒悟,发现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大sb,怒而报复,面对有黑帮背景的仇家,其结果自然也不难猜。

故事如果单从这条明线走下去,确实毫无特殊之处,就是个傻子的悲惨故事,但小店女老板这条线,才是升华故事的关键。男主应与她熟识已久,却从未对其心动,但小店女却深爱着他:听其叙述和女友争吵后唐突的关门,男主审判时唯一的听众,再到给狱中人写信……除了第一次两人短暂毫无信息的交流以外,几乎每次出场都能隐约看到她对男主的爱,他明明那样麻木不合时宜,她却仍不带指望的给予,这种感情和男主对女骗子的“爱”在根本上是完全不同的,在一个对你冷漠的傻瓜身上倾注心血,或许这才是爱情的真实模样。

当然,这份坚忍的爱在片尾被迟钝的男主觉察到了,他伸出了自己的手,整部电影唯一一处男女肢体接触的镜头,象征着他的第二次觉醒,也象征着他得到了真正的爱情。一个有前科的男人,刚刚失了业,还被揍的鼻青脸肿,嘴角流着血,还好,他找到了真爱,一无所有但还能拥有爱人。他曾在眼前固执地求索那道光,甚至不惜身陷囹圄,沧桑过后,汽笛响起,他才醒悟,自己虽离岸已远,可岸边的那束光,依然等待他回航。

差不多是我看过的阿基里最冷的一部了,一以贯之的蓝这次最为贴切,保持着对现实极为朴素的重现,这也是其电影最吸引我的一个点,没有高颜值的演员(这部男主应该是阿基宇宙里颜值最高的了),没有惊心动魄更没有海誓山盟,它就是看了会让人觉得这是真实的生活,也正是真实的代入,才会让观众在一层层剥开冰冷外壳之后,被温暖内核所真切打动。

从《我聘请了职业杀手》和《天堂孤影》再到《薄暮之光》,基本都是底层人民在物质生活失意之时收获了爱情。导演是个好人,他明明可以让这几个人物一直苦下去,但他没有这样做,他不仅仅给了片中人物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更是抚慰了屏幕前观众这一个多小时来随故事情节而隐隐作痛的心。

 5 ) 残酷现实的寄望

   看完《薄暮之光》我心中再次产生一种看电影很久没有的拔凉拔凉的感觉,太他娘的孤独、太他娘的绝望、太他娘的走投无路了,还他娘的让人活吗。而本片的底层主人公还生活在我们认为社会复利巨好的北欧,芬兰呀!就像我看了摩尔的《医疗内幕》讲述美国人在医疗内幕中的挣扎,也会想到,这还是在很多人艳羡的美国呀!所以,因为以上原因,这两部片子在我看来简直就是惊悚片了。
    片中的主人公考斯蒂南在片中的表现,特别是前半段的举动让人的感觉用中国俗语讲就是――废物。片子一开始就显得无比孤独,被工友们看不起,酒吧想去搭讪又被冷漠的拒绝,想来些“义举”又被暴扁,谈恋爱又闷蛋的不行让我看着都着急。于是,一个下层人士的形象和境遇被勾勒出来,他不富裕、孤独、敏感、又很阿Q,一再说当前的工作是“暂时”的,当前的住所是“暂时”的,和很多底层人士一样,他对自身的处境有些忿忿不平,他甚至有着一份孤傲而敏感的心,因而他身处底层,与上层保持隔离,同时又与同一阶层的人格格不入,这也就使得他显得更加孤独。其实,片子一开场就揭示着考斯蒂南这样的人的困境,他一开始就被工友们看作一个“娘娘腔”而鄙夷,在同一阶层中他找不到同盟,虽然他有些生硬的试图亲近他人。接着,他来到一个显然比较上档次的酒吧,而非工友们去的那类酒吧,这表现出了他的微妙心态,他认为他本该,同时也终将成为上层社会的一份子,但是残酷的是他与那个环境显得格格不入,依然只能沉默而孤独的在一个靠近厕所的角落观望。而与烤肉店老板的言语更表现着他的心态,开一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保安公司是他的梦想,或者说一种自我安慰和防卫的心理武器,让他可以在孤独中表现一种自尊。
    而突如其来的米尔亚的“爱情”让我以为导演要给主人公一丝出路或者说前面的郁闷都是铺垫,光亮即将显现(片名不都叫《薄暮之光》吗?)。但是,很快,我的幻想如同考斯蒂南梦想一般破灭,不提考斯蒂南那约会中的笨拙表现让我感觉就是真谈恋爱这样也没戏,更别说这本来就是一个精心设置的骗局了。导演有些“可恶”的是,他总是不时让米尔亚显得一丝将要良心发现,让我感觉光亮还是会出现的,但是她最终还是帮助同伙完成了一次盗窃,并嫁祸于考斯蒂南,而考斯蒂南在最好令人费解的沉默的表现更现出一种彻骨的绝望,而他依然敏感而孤傲,所以他没有歇斯底里,他只是呆若木鸡,甚至带着些自我毁灭的走入监狱,将烤肉店女老板的来信撕掉是他自我毁灭的进一步表现。
    影片的结尾继续着残酷的基调,当他出狱后找到一份工作,可以平淡的继续生活时,却再见米尔亚和她的帮派成员,于是他丢掉了工作,于是他笨拙的试图用一把小刀“复仇”,换来的却是一顿暴扁。没有出狱后的温情,没有重新开始后的转机,没有报仇雪恨的畅快,考里斯马基为我们展现的是真实而残酷的现实。看到这样的电影会让人有种特别的感觉,首先倍觉亲切,哪怕它发生在遥远的国度,同时你会感觉一丝沮丧,考里斯马基细微的捕捉到了一些平民们的共性,比如或多或少的孤独,比如一种对自身地位的不满和随之而来的一种自恋和敏感。考斯蒂南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一种心理和现实的落差,他的经历是与那种奋斗的“美国梦”大相径庭的故事,我们也像他一样希望过上富裕的生活,希望摆脱贫穷(这里指的是一种相对贫穷,一种永远向上比的财富对比)的命运,豪宅、好车,从小时候父母们就寄望于我们这些,在学校里我们也这么自我寄望,到职场上我们也这样拼搏,很多人都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于是我们成了父母,于是我们继续寄望于我们的孩子。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又不会过的太惨,考斯蒂南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是却又是最能激起我们强烈共鸣,甚至恐惧的例子,他经历的那种孤独,那种寒冷,那种绝望,是否也是我们在奋斗中恐惧的失败结局?好在考里斯马基不是绝望的那么彻底,被打后虚弱的考斯蒂南毕竟还有一个对他带着爱的烤肉店老板,在他仿佛走入绝境时,毕竟还有一个女人在乎他,当影片最后他俩的双手握在一起时,已经心里拔凉了一个多小时的我不愿在对此做什么深入的解读,我相信在大悲后考斯蒂南将有大悟,我相信绝望后他将迎来希望,我相信他将与烤肉店老板一起在一个烤肉店里幸福的生活,看来虽然大团圆的结局有时让人腻味,但是确实是残酷现实下最好的寄望。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79b83da8ed474bb2ca130c10.html

 6 ) 当我们看阿基•考里斯马基的时候,我们在看什么?

一部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它的特质何在?这是每一位观众在观影结束后都会自动浮现于脑际的问题。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如此不同,以至于我们无法忽视它的风格。

布封名言:“风格即人”。于是慢慢地,随着影片的放映,我们脑海里自然浮现起一个胖大叔形象,我们总是不自觉地会把一部电影里的主角当作导演化身(就像在费里尼的电影里一样):无产阶级,满脸严肃,正义,温暖,还有点小浪漫。

*
这位49岁就决定息影的阿基•考里斯马基看起来比这位主角玩世不恭多了。他说《薄暮之光》后不想再拍电影了,要去实现年轻时热衷的梦想——写作,这是要置才华与荣誉于不顾!蔡明亮不是也说《郊游》是他从影生涯的最后一部吗,近来还能不断看到他的身影出现在影展。费里尼直言“拍片就像做爱”,让一个电影人放弃这份乐趣,太难了。大概谁也没有查尔斯•劳顿来得有种,不拍就不拍!
阿基•考里斯马基还是拍了,2011年的《勒阿弗尔》据说将重新开启三部曲(有望在十年完成,第二部在葡萄牙,第三部在德国,听起来跟阿巴斯的“异域三部曲”蛮像的)。这么不靠谱的事发生在他身上,实在也没啥好大惊小怪的,在此插一句:贝拉•塔尔可别学劳顿,像考里斯马基看齐。

*

据说《薄暮之光》原初只有59分钟,为了上映,硬生生地加到了78分钟,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很多与叙事无关的空镜都是后期补拍进去的。拍这么短,一个传说是卡里斯马基觉得影片一长,他的烟瘾就犯了。不知道有意无意,男主角一根又一根地吸着烟,好像是在代替影院里无福消受的广大观众。

虽然影片时长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但心理时间无疑被绵长了。一方面,基于观众对一个完整的故事的体验:通过一个小人物被排挤、陷害、入狱等一系列事件的安排;另一方面,来自于电影自身的节奏,而这正是我想讲的“风格”。

*

用同一种节奏把一部电影拍出来也就只有阿基•考里斯马基一人了。机位的放置、每个镜头的长度控制,都在遵循同一种模式。

洗劫珠宝店,是慢吞吞的;警察入室抓人,是慢吞吞的;男主持刀刺人,也是慢吞吞的。这些镜头跟约会、喝酒、吃饭等这些日常活动没有任何节奏上的差别。观众好像接受了这种反差,他们很清楚一部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它的标准组成是什么。

但这种模式却不像尤里西•塞德尔的规则用镜(《天堂:爱》),那往往流露机械、冷漠的特质;也不像布列松(“模特”理论无疑启发了一批电影人)的电影那般抽离;考里斯马基的镜头里隐藏的默默温情。

作为一位保安,他有责任不惧强暴与坏人硬碰;作为男人,他有责任照顾好一同约会的女士;虽然看见把珠宝偷藏在靠垫下的动作,却没有揭发她的恶行,反而束手让警察把自己抓走;即便最后发现被骗真相,也没有把怨气发在女人身上。

那个爱他的女人,通过一个转身向观众表露了心意。信被撕,但爱还在。就像海报上那朵插在啤酒瓶里的玫瑰,这是来自考里斯马基的独特温暖。

 短评

阿基的芬兰三部曲喜欢另两部多过这部

4分钟前
  • 太阳的倒影
  • 推荐

四星导演考里斯马基,冰冷的温情。

9分钟前
  • 支离疏
  • 推荐

微弱、冰凉、冷酷,构图、色彩完美,太喜欢这些面无表演的演员

10分钟前
  • ZHANGWANHE
  • 推荐

(补)空镜越看越孤独!刺杀那一段特别绝望。

12分钟前
  • btr
  • 推荐

EE-D9★★★★☆(欧洲电影奖最佳摄影奖/06年戛纳竞赛单元)看的第四部 考里斯马基..真是越来越喜欢这个芬兰导演的作品

17分钟前
  • 是和有
  • 力荐

阿基的电影不论是什么时候拍的,人物、环境、汽车、房屋都像是八十年代。突然出现几台笔电,以为眼睛花了呢。这部电影叫薄暮之光,可就算那一点点爱情带来的希望,都是冰冰冷的。男主角飞蛾扑火般地爱上陪酒女,明知没有结果却还是硬着头皮走下去。就像那虚无缥缈的成功将来。一个痴情且残忍的故事

2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7.1;試圖用超寫實來瓦解一種景觀

25分钟前
  • 冰山李
  • 推荐

寂寞的失败者,难以抗拒的命运。处处阿基的调调(港口,工厂,城市的拍法;内景的色彩和用光;演员的表演方式,特写的用法,音乐……)。阿基片里各种演员直视镜头绝对是从小津那儿学来的。

2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不是我的菜。感觉表演好做作

31分钟前
  • Marc
  • 较差

2.5,对布列松的拙劣模仿。布列松极简主义之下是让情感浓缩于一个锚定点上以达到快速的涌动,且会运用剪辑,声音,转场来完成画面的延续。本片的极简充其量只是一种“拼贴”,导演几乎无连续性意识,而且废镜过多,这样的模仿实在是露怯。

32分钟前
  • 粉粿症候群
  • 较差

一部郭利斯马基电影(最后一部?)

36分钟前
  • 好奇心
  • 推荐

几乎从头惨到底的一部阿基(除了片尾的“诺基亚开机画面”)。1.孤独、善良而又倔强的男主角几乎全然平静、冷淡、沉默,始终压抑着心底的悲愤与无奈(唯有在监狱户外沐浴着春色时才流露出笑容),犹如逆来顺受悉数承接苦难的容器,又似布列松“人偶/模特”理论的具象化。2.本片亦是阿基吸收融汇小津安二郎与布列松风格的典型例证,一如不断复现的固定机位空镜(区隔场景、舒缓节奏并酿出诗意)、精简或省略的动作与不少肢体特写(盗窃珠宝场景尤为明显),但阿基的沉缓、延宕又迥异于布列松的干脆快狠,人物每次结束动作出画后,摄影机往往仍旧停驻在原地,迟一两拍才剪辑,转场则多用黑屏淡出,凝滞郁结感由此透现出来。3.配色大美,无处不在的红。4.又见两次画外被揍。5.影院里的痴望。6.浓烈的摇滚与悲凉衬景的歌词。7.狱外的秋冬春。(8.5/10)

4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小人物的故事

44分钟前
  • KID
  • 力荐

一声长叹。平凡的人,只能永远把艰辛的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只能“心平气静”地继续生存。因为薄暮之光是还活着的证据。 t44a00f435

46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狗惨遭暴打。

47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推荐

道地的大师作品 感动不了现在的我 开场酒鬼随口评价众文豪的话 很牛逼

48分钟前
  • 驚 情
  • 还行

若无其事原来是最狠的报复

52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电影中的文学性

55分钟前
  • 即兴表演艺术家
  • 力荐

有一些勇往直前的推镜很好玩,频繁的fade确实让这个简单的失败者故事看下来相当心累。想起了假如生活欺骗了我,但无论怎样,北欧底层人士还是过着很有品啊,全程自带KTV点唱功放。小黑和大狗,直接挪到了《勒阿弗尔》……

57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当一个男人的生活中开始出现一女人的时候,他会在桌子上摆一枝花。

60分钟前
  • 姽嫿ღ
  • 还行